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
技艺历史
阿格旺1914年出生于正蓝旗宝绍岱苏木巴音宝力格嘎查(原正镶白旗正白羊群苏图河)牧民包尔敖恒家。阿格旺从小便有绘画的艺术天赋,5岁开始就能画出一些山水、树木和牛羊。儿时,阿格旺在正蓝旗羊群庙当上小喇嘛后,被殿堂里千姿百态的佛像和墙壁藻井的装饰图案所吸引,拜阿冉金巴桑宝为师,经常在麻纸或涂有脂油、灰烬的木板上作画,并且很快掌握了镌刻、雕塑技艺,13岁时便画出了《白虎神》、《寿星》等画像和《毛龙和尚报恩记》连环画。17岁时为那若班禅庙制作出了宗教舞蹈的道具和服饰,受到人们的赞许。在锡林浩特市贝子庙当喇嘛时期,阿格旺设计制作的佛像、绘画、雕塑、粘贴等艺术作品及图案,被广泛运用到蒙古族日常生产生活中,很受牧民们的欢迎,被人们尊称为“察哈尔画匠”。1943年,阿格旺到张家口市参加绘画艺术培训班,向日本人大西学习现代绘画艺术,使自己的传统民族艺术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科左后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批准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由过去救助性保护逐步转为生产性保护。该中心在大青沟旅游区筹建了300平方米的马具文化展示厅,已制作整套马鞍50余个,并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向游人展示。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套格敦白乙在带领徒弟制作马具。
民俗文化
上海庙为更好的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对非遗工作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带徒学艺、培训学习、整理有关非物质资料、展演展示,以及资助生活困难的民间老艺人,上海庙镇设立了嘎查村非物质遗产保护基地。
开展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培训工作。各嘎查组织农历二月二祭驼节、鄂尔多斯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表演、鄂托克前旗长调民歌表演和那达慕等活动,通过演唱、演出和展示等方式,丰富农牧民的民族文化生活,营造了积极、健康、文明的业余活动氛围。
这1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间文学11项,包括祝赞词、王昭君传说、嘎达梅林等;民间音乐22项,包括爬山调、漫瀚调、口簧等;民间舞蹈12项,包括呼图格沁、脑阁、查玛、盅子舞等;传统戏剧5项,包括皮影戏、东北二人转等;曲艺5项,包括好来宝、八角鼓等;杂技与竞技16项,包括冰上阿日嘎、蒙古象棋、蒙古族赛驼;民间美术7项,包括蒙古族图案、和林格尔剪纸等;传统手工技艺12项,包括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蒙古包;传统医药4项,包括蒙医药等;民俗46项,包括蒙古族服饰、诈玛宴等。
技艺荣誉
闭幕式晚会上,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组委会先后向参展单位和传承人颁发了“优秀组织奖”、“展品奖”和“传承人展示纪念奖”。其中,“优秀组织奖”32个,分别授予了31个参展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展品奖”分金奖、银奖和铜奖,潍坊风筝制作技艺“龙头蜈蚣”、北京雕漆技艺“剔红听涛图”中堂挂屏、内蒙古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马鞍”等37件作品荣获金奖,山东鲁绣发丝绣“鹊华秋色”、新疆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卡龙”等84件作品荣获银奖,西藏藏香制作技艺“直贡藏香”等69件作品荣获铜奖。“传承人展示纪念奖”授予了参加本次博览会的277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传承人
内蒙古多伦县有个“马痴”他叫马东升,他不仅爱马如命,而且因收藏马具不惜高筑债台。
马东升虽然已过知天命之年,但是看起来稳健、敦厚,少言寡语,而他和他的马具博物馆却是多伦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多伦因康熙会盟并敕建汇宗寺而成为漠南商埠和藏传佛教圣地,历史的烙印在今天的大街小巷中依然可以找到。马东升的马具博物馆利用的是与汇宗寺同时兴建的一处商号,虽历经300年沧桑,失去当年的雍容华贵,却古朴厚重。和里面错落有致摆放着的各个朝代的马具浑然一体,共同释放着北方游牧民族粗犷、豪放、奔腾的文化气息。
马东升的多伦马具博物馆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注册仅仅3年,但为了这座梦寐以求的马具博物馆,他差不多耗尽了半生心血。
马东升是穆斯林,先辈就在多伦经商。穆斯林爱马的程度不亚于蒙古族。马东升的祖辈在经商的同时也大都有驯马、压马、蹓马的雅好。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养马,家家户户也都有马具,马和马具极其自然地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显不出有多么重要。然而,当马和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的时候,马具及其蕴涵的文化也就显得弥足珍贵了。马东升蓦然间感到一副历史重担压在自己肩上,从那一刻起,他把收藏以马鞍子为代表的马具作为一种文化责任,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坚持多年的所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300多套马鞍和3000多件各种马具。据说,收藏一副马鞍容易,而收藏一套马鞍则相当不易,因为一套完整的马鞍包括马镫、马棒、马鞭、马鞯等上百件装饰。
历史上,多伦不仅是各种名马的交易市场,同时也是马具的生产基地。鼎盛时期,多伦加工马鞍子的作坊达50多家,名品达30多种。多伦制作马鞍具的工匠大都祖传,全凭眼力和经验,做出的马鞍工艺考究、造型美观、坚固耐用、乘坐舒适。有人曾经做过试验,先在马背上垫上一张麻纸,然后备上出自多伦工匠之手的鞍鞯纵马驰骋,卸下鞍鞯后麻纸完好如初。
马东升虽不善言辞,但谈起多伦的马鞍生产及其蕴涵的文化却是口若悬河,如数家珍。他把一副马鞍立起来,左鞍板上“天兴号”三个大字赫然入目,他说这就相当于今天的商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多伦曾经辉煌的马鞍具制作工艺几近失传,只有67岁的老工匠赵秀文等极少数人还在执着地坚持。
马东升的收藏中有两副马鞍与清朝皇帝和藏传佛教有关,堪称稀世珍宝。年代较早的那副马鞍为铁鎏金,从前桥图案分析是皇帝检阅军队或出征作战时所用,前桥上方中间是法轮,两侧是两只较为抽象的硕鹿,下方是二龙戏珠,整个前桥以缠枝连纹相装饰,富丽堂皇。清初,战争频繁,皇帝经常御驾亲征,这副马鞍寓意佛祖保佑皇帝出征平安吉祥,可能是佛教高僧进献的贡品。另一副马鞍虽然也是贡品,但做工和寓意略有不同,银鎏金的前桥装饰镶嵌两条栩栩如生的金龙,每只龙爪都抓着一个藏传佛教的法器,两个龙嘴之间是造型逼真的宝瓶,变“二龙戏珠”为“二龙戏宝”。宝瓶喻“佛法深厚坚强,聚福智圆满充足,如宝瓶般无散无漏”,这种把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集中体现在一副马鞍前桥之上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制作,堪称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