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
见证历史
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起源于清同治年间,19世纪70年代在里弄木板房的基础上改建而成,逐渐发展,距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卢湾城区史》执行主编马学强说,在编写城区史的过程中,研究者从申报和老洋行档案中发现,一座建造于1870年的石库门被用作洋行,档案还显示了这座石库门的建造者、所有人和使用人等详细资料,这是迄今发现有档案记录的早期石库门。石库门作为近代上海的重要住宅建筑,不只是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宝贵的城市人文遗产。100多年来,在上海石库门里发生了诸多牵动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无论是一大会址,还是渔阳里团中央旧址……“为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会发生在这里的石库门,而不是别处,历史的偶然中又有哪些必然?”马学强说,过去4年,从事城市历史、规划、建筑、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专业的海内外学者、专家加盟城区史的编写,遍查现有的城建档案、房产档案、户籍档案、法册道契、行号路图录、保甲管辖区域图,以及英、法、俄、韩等外文文献,其中不少是征引,那些看似零碎的历史记录整合在一起,所有的偶然就都有了合乎逻辑的关联。
石库门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认为《上海卢湾城区史》涉及近现代上海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市政、建筑和社会万象,“这是上海有关城区史研究中迄今为止历史和社会价值的一部史书。”
建筑理念
公元1860,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第三代石库门,继承了前两代石库门的优秀传统,亦去其糟粕,进行了颇多适度改良。开间由窄变宽,楼层由二层增加到三层,平面布置也由拘谨变得更加灵活。
1)三层新型结构:绿地·公元1860原创别墅,以三层为主的新型石库门构联排别墅,还原石库门更升华石库门,将不适合现代人居住的空间结构一一适度改良。
2)传统外立面:建筑外立面保持石库门建筑肌理,精心挑选每一块材质,用心打磨每一个细节;采用青瓦红瓦、青砖红砖的细部处理,强调材料的本来面目。大门是四合院的重要组成部分,门楣装饰则特别要求充分雕琢。
3)新型内部格局:打破石库门传统的封闭内院方式,连通内院与私家庭院,创造宜居、空间感灵动的庭院空间。保留恰如其分的里弄间距,既充满石库门味道,又满足现代间距要求。
4)公共起居厅:南北双开门,弄堂全步行,让弄堂成为社区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起居厅”,还原老上海原汁原味的邻里关系。
5)天井:为每个户型设计了院落空间(即天井),院落高达4.2-4.5米,让传统石库门“天棚鱼缸石榴树,里弄邻里论闲话”温暖诗意的生活意境重归于人情日渐淡薄的今日。
6)厅堂:宽阔的厅堂空间,将天井绿化抱入视线之内,视线时刻与绿色相拥。
传承未来
在这个朝夕嬗变的时代,民族的文化自信弥足珍贵,上海罕有的具有民族品牌美学自觉的地产企业,绿地集团,18年以来,民族文化保护,善待历史留存下来的先人智慧。今天,以精心还原、构筑的石库门社区将一页页欲将离失的老上海记忆串起,与当代上海有识之士,献给世界一份上海未来的手工建筑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