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建筑历史
文化风格
徽州地区原为古越人聚居地,因皖南山区气候湿润,为防止瘴疠之 气,古越人宅居形式主要为“干栏式”建筑。汉魏以后,为躲避战乱,中原士族多次大 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以村落布局严谨周密、建筑格局紧凑而精细而为人称道,加之建筑风格统一且鲜明,文化底蕴绵长深厚,建筑装饰丰富多样,营造技艺精湛高超,堪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经商者一般做事斤斤计较,买地皮造房子经济实惠,因此导致建筑规模不大、天井狭小、没有大厅的最终效果。但是他们有钱,跑码头见多识广,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所以会不惜金钱搞砖雕、搞木雕装饰,因为他们知晓这不仅有现实的居住空间效果。
荣誉
2008年6月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子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建筑特色
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这种传统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方式世代相传,延承7000年,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当地人在长达2000多年的建筑实践中逐步形成以砖、木、石三种技艺相得益彰的民间建筑艺术瑰宝,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中粉墙、黛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和谐组合,构成独树一帜的徽派建筑基调。“徽派建筑”的山墙,好像一挂书画横幅、一面屏风,所以俗称为“屏风墙”。粗看一个样,但实在的区别是一个像马头似飞如跃壮志凌云,一个像屏风舒展有余源远流长。
非遗传承
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公敏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