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建盏烧制技艺
历史与发展
建窑,宋代名窑之一,亦称“建安窑”、“乌泥窑”,分布在南平建阳水吉窑、南平茶洋窑、武夷山遇林亭窑,三处窑址统称建窑系。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银星斑”的,别致美观。釉下毫纹,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成兔毫之状。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进”琖等字样,为贡瓷。
建窑所产的黑釉“建盏”影响十分广泛,深受日、韩、台等地区茶道的重视。其中,“曜变天目”、“油滴建盏”等南宋旷世珍品被日本视为国宝级文物,饮誉四方。
图示兔毫茶碗文献记载:建盏生产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元代中后期趋于衰落,明代停烧。数百年来,“建盏”的恢复和研究,一直为陶瓷界所关注、研究者所追求。1979年开始,离休干部栗金旺领着女婿孙建兴和女儿栗云及外孙女孙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历经艰辛,不懈探索,分析了数千片建盏残片的烧成规律,经过数万次坯釉配方调试,以及数千次烧成工艺的改进,来努力提高制品成功率。试制出兔毫、油滴、曜变等系列建盏,恢复了建窑系列传统技艺,终于使失传的“建窑建盏”系技艺复原,重现人间,让国之瑰宝重焕光彩。
2008年以来,星辰、建窑两所向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申报研制发掘的“建窑建盏制作(烧制)技艺”,分别于2009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栗金旺、孙建兴入选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福建省文化厅授予“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孙建兴入选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制作技艺
在历史上,建窑以黑釉瓷器著称。依据釉面纹理的不同,建窑黑瓷大致可分为乌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和杂色六大类。建窑黑瓷中碗类占绝大多数,宋代文献称之为“瓯”或“盏”,俗称建盏。其胎质厚实坚硬,截面呈黑色或灰黑、黑褐色,叩击可闻金属之声。建盏大多口大底小、形如漏斗,多为浅圈足,足根多见修刀。其造型古朴浑厚,手感压沉,从形态上可以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类。建盏都用正烧,因建窑黑釉普遍釉汁肥厚,为避免在烧制过程中底部发生粘连,其外壁多施半釉,且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建盏对土壤有着严格要求。建窑之所以会诞生在闽北,是因为闽北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建窑所产的黑釉“建盏”,就是采用闽北地产含铁质较多的红、黄壤土等粉碎加工后制成。建盏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流程,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序。“建窑建盏”的制坯成型,是采用手工拉坯成型的。将双手将泥拉成器坯,要成足在胸,一气呵成。灵活运用,推、拉、收、放等手法,在准确适度的内外两个力的调合中,找到器壁最佳形式成型。
烧制技艺
宋时建窑产出的黑釉瓷产品,主要以曜变、金兔毫、银兔毫、油滴、鹧鸪斑纹为主。“建盏”是在窑内高温焙烧的过程中,通过火的艺术,使釉面产生各种自然奇特的斑纹。在古时,这些斑纹人工难以控制,形成的各种变幻莫测的釉色,让人感觉象宇宙星空的景色,精美绝伦,给人以质朴、典雅的美感。属于我国古代结晶艺术釉,是宋时建窑的杰出成就。有关专家认为,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烧制出以往所没有的天目瓷,其制作的建盏,在器形、釉色和本质结构上均达到“形似、神似 、质似”的艺术水平。
由于这类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易变,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要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的,又具有美丽斑纹的建盏是很困难的,即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所产出的建盏,成品几率低,优秀的建盏在市面上更少。其中曜变盏斑纹光彩夺目,异常绚丽,在建盏中最为珍贵。在当时人工传统烧制几千万件中,才能偶然得到一两件曜变斑盏。烧制上百万件中,得到一两件油滴斑盏,“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三件曜变斑建盏,分别珍藏在日本静嘉堂文库、藤田美术馆和龙光院,被该国视为国宝。据公元1511年出版的日本《君台观左右账记》史册里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从这里不难看出,建盏烧制出的黑釉碗盏,其价值高得令人瞠目。”
建盏的工艺特点表明,烧成一件完美作品,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废品和次品,从我们走进古窑遗址,就会看到那漫山遍野地瓷片,说明了宋代建窑艺人,要烧制难度大,成功率低的茶碗,是因流行于宋代的斗茶文化艺术,也充分说明了建窑的历史与斗茶历史息息相关。
传承现状
作为我国瓷坛明珠的建窑建盏,自元代初中期以后却逐渐被历史的尘土所掩埋,一度陷入沉寂。为使失传的建窑茶盏重见人间,栗金旺、孙建兴和栗云及孙莉一家三代人,历经三十多年的努力,在原有研发建窑黑釉、金(银)兔毫制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陆续挖掘研发出建窑黄(红、蓝、虹彩)兔毫、金(银、红、蓝、虹彩)油滴、国宝油滴(星)建盏、白点(蓝点、黑点、银点、虹彩)鹧鸪斑、曜变、异毫、毫变、窑变、黄天目、蓼冷汁、灰被、金(银)彩文字天目、铁绣斑、木叶、玳瑁、柿红釉等三十种系列“建盏”制品,经国家、省级专家组织评审检测分析和鉴定,主要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拙朴隽永、形神兼备的仿宋建窑产品,无论胎釉、造型、花纹都可与古建盏相媲美,再现了千年古窑之盏的艺术魅力。孙建兴,曾为德化红旗瓷厂配方试制组技术员,后进入西北轻工业学院陶瓷专业(现为陕西科技大学)学习,为恢复与挖掘我国宋代建窑技艺,1979年,借调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参加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组织恢复建窑(建盏兔毫釉)科研组,主要负责配方和工艺,经过一年的研究试验,初步试制出仿宋建窑兔毫盏。这期间,孙建兴认识了在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工作的栗云。为了全面地恢复失传的建盏技艺,1981年,孙建兴栗云夫妻先后从省城调到闽北工作。工作之余,他们在帮助建阳烧制建窑兔毫盏、油滴的基础上,1982年,帮助南平陶瓷厂仿制烧出油滴盏,该制品经有关专家鉴定,确认是成功的。为了更全面、系统地挖掘建窑建盏技艺,1991年,孙建兴岳父栗金旺领头创办了民营科研机构—福建南平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任所长,2008年,孙建兴与岳父栗金旺、妻子栗云以及女儿孙莉创办了南平市建阳建窑陶瓷研究所,一家三代人投入到系列“建盏”的研发中,使建窑建盏的技艺得以完善并传承、发展。孙莉受家庭环境薫陶,大学毕业后跟着外公和父母痴迷于建窑科研工作。用近10年的青春时光与泥相伴,现已掌握了建窑建盏技艺,尤其是曜变的制作成型及烧成技艺,作品‘油滴天球瓶’入选中国第二届新秀陶艺家作品双年展。2008年,孙莉担任了南平市建阳建窑陶瓷研究所所长。她觉得“通过努力地去塑造着自己所希望的完美建盏,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提高技艺水平而得到的那种成就感,是最快乐的事情了。”现今,她的建盏作品,分别在国家、省级有关会议及参展上,获得金奖,银、铜奖和优秀奖,并获国家专利两项。
传承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迫切,建盏文化重新被人们所认识。日本人把中国的饮茶习俗发展成其独有的茶道文化,长期以来,优秀的建盏,是日本国上层阶级所珍藏和使用的宝物。如今,武夷茶正强劲崛起,建盏与茶紧密结合,必将也随之兴盛。
一只质朴、典雅的“建盏”就是充分利用了釉料的材质,把固有的潜在的美表现出来,它所给予人们的不仅是大自然和宇宙的壮观美,还有视觉和触觉所不能觉察到的,一种靠心灵才能感受到的美。建窑建盏的制作工艺,将流畅、简炼、实用的造型、精光内蕴的釉色和匠心独到的斑纹和谐地统一于建窑珍品中,使之无庸置疑地屹立于中国古代黑釉瓷制造的巅峰,成为一朵富有诗意的瓷坛奇葩。
“建窑建盏”是我国古代黑釉瓷的巅峰之作,对其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对认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促进我国对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1年3至5月,一家三代传承人受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特邀,举办了“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成果展”。当我们走进非遗博览苑,静静品味建窑建盏的科技含量、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将会为这鸟语花香的光阴倍添一份春情春趣。
2016年3月22日下午,“天工开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精品邀请展”在上海滩大美术馆盛大开幕(展期从3月22日持续至4月15日),“不为”建盏作为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受邀参加本次展览。此次展览汇聚五湖四海著名非遗技艺及其传承人,向观众展现全国非遗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