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婺州窑传统烧制技艺是指形成于古代金华,以传统技艺制作和烧成的窑系工艺,所用原料就地取材,以本地的粉砂岩红色粘土为主。其原料配比精细,烧制工序繁复,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原料配制、拉坯利坯、装饰刻画和施釉烧制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若干道工序,有的工序甚至需要交替进行。而釉料制作、拉坯利坯和烧制,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婺州窑制作从配料到烧制严格遵守传统的规制,每道工序和工艺对艺人技艺的要求十分苛刻和严密,均由艺人凭长期的实践经验手工完成,眼观、手感、心悟必须协调一致。婺州窑制成品主要包括釉下褐彩瓷、上化妆土瓷、乳浊釉瓷、彩绘瓷等几十种釉色瓷。
婺州窑广泛分布于浙江中部地区的金华、衢州一带,金华古称婺州,其烧成的瓷器因此被统称为婺州窑。
据考古发现,婺州窑创烧于东汉,成熟于六朝,鼎盛于唐宋。唐代茶圣陆羽《茶经》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当代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认为:婺州窑在唐代以前仅次于越窑,是我国南北六大青瓷窑系之一。唐宋时期,婺州窑瓷器不断外销,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窑系。迄今为止,已发现古窑址数量达600余处,实属罕见。其中,西晋发明的釉下褐彩瓷,是我国最早烧制的彩瓷。唐代在胎外施用化妆土的工艺,对中国陶瓷发展的贡献极大;创造的乳浊釉窑变工艺,对当地陶瓷多样性有深远意义。
婺州窑的主要价值和影响,包括:1.它是历史积淀的“活见证”;2.它是活态传承的“活化石”;3.它是独创技艺的“活载体”;4.它是独特内涵的“活文化”。作为民窑,一千多年来深度融入到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当地重要的文化标志,影响着当地人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婺州窑的传承处于濒危状态,现仅有陈新华等少数人掌握该技艺,亟需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