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服装制作技艺
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静安区
旗袍源于清代旗女之袍,辛亥革命后,满族旗袍多被旗女弃用。20世纪20年代后才略有恢复。但这时的旗袍在款式、裁剪方式、穿着对象上都产生了质的变化,因发生在中西服饰文化交汇的上海,故又称之为“海派旗袍”。海派旗袍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开身、收腰,均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同时,海派旗袍已从传统的贵族旗女袍服演变为平民化的女性时装。
龙凤旗袍是海派旗袍的精华,是沪上海派旗袍手工制作工艺的正宗传承者,至今仍保持海派旗袍的遗韵。龙凤旗袍制作技艺源于苏广成衣铺,其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末龙凤旗袍制作工艺的第一代传人朱林清出身苏广成衣铺,他于1936年创办了“朱顺兴”中式服装店,将传统中式服装制作技艺运用到海派旗袍上,以精工制作时尚高档旗袍闻名沪上。
龙凤旗袍的特色在于全手工、高质量的个性化精工制作,继承了濒临失传的苏广成衣铺镶、嵌、滚、宕、盘、绣的传统工艺。精选的面料和通过手工镂、雕、绣形成的图案,以及寓意吉祥的盘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这一系列技艺在中国旗袍制作领域堪称绝技。年,至20世纪20年代,“苏广成衣铺”已遍及上海。
亨生奉帮裁缝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静安区
亨生奉帮裁缝技艺奉帮裁缝起源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道光元年(1821),“福昌”奉帮裁缝店在上海诞生,以后,又有“王荣泰”(1891)、“和昌”(1896)、“荣昌祥”(1910)等奉帮裁缝店相继开张。直至今日,奉帮裁缝为中国服饰文化的形成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亨生”是奉帮裁缝徐继生在1929年创立的,后其长子徐馀章继承父业。徐氏父子不断创新,形成奉帮特色。历史上曾因对中山装进行改良和独创修身裹袖、时尚挺括的奉帮亨生造型等而闻名沪上,奠定了亨生在奉帮裁缝中的引领和支柱地位,成为上海滩奉帮最著名的店家之一。
亨生奉帮手工技艺靠师徒间言传身教传承,凭悟性、感觉才能掌握。制作中讲究“四功”(刀功、车功、手功、烫功),达到“九势”(胁势、胖势、窝势、戤势、凹势、翘势、剩势、圆势、弯势)和“十六个字”(平、服、顺、直、圆、登、挺、满、薄、松、匀、软、活、轻、窝、戤),其作品既是实用服装又堪称为工艺品。亨生奉帮裁缝技艺是“奉帮裁缝”的精华和代表,具有很高的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静安区历史文化价值。
培罗蒙奉帮裁缝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黄浦区
奉帮裁缝是20世纪初形成于上海的一个裁缝帮派,以制作精工男服(西装、中山装、大衣等)著称,它们改变了中国传统男服宽衣博带的形式,在功能和审美上都更贴近都市生活,奉帮裁缝是海派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初奉帮裁缝是在码头、外轮为洋人服务的,为区别于做传统中式服装的“本帮裁缝”,人们称之为“红帮裁缝”,其中,以宁波奉化籍人居多,故又称之为“奉帮裁缝”。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奉帮裁缝开设的服装店遍布上海,他们专做精工男服,成了上海成衣业的支柱,其中“培罗蒙”就是奉帮的杰出代表。
培罗蒙服装店创始人许达昌为浙江舟山人,生于1895年,20世纪初来上海学徒,满师后于1919年在南京路开设许达昌西服店,1928年注册“培罗蒙”商标,1934年迁址并更名为培罗蒙西服店。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培罗蒙奉帮裁缝技艺,在量、算、试、设、裁、缝等各道工艺,都形成特色,在业内首屈一指,成为精工男服的龙头和杰出代表。
培罗蒙因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企业。
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是以手工制作中国式传统服装的独特技艺。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传承于1897年创立在杭州湖墅宝庆桥新码头的金德富成衣铺。传承人翁泰校师从金德富,学成以后,遂在杭州吴山路27号开设振兴祥成衣铺。其高超的制作技艺自成体系,历经几代传承至今。1956年公私合营后,更名为“利民中式服装供销生产合作社”,振兴祥作为企业商标一直沿用至今。百余年来,振兴祥吸收和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文化精髓,形成了“大襟、立领(又称“中国领”)、一字扣、镶、嵌、滚、宕、盘、钉、勾、绣”等具有鲜明中华民族服饰风格的独特技艺。主要工艺流程有:款式构思—量度尺寸—选用面料—裁剪—缝制—钉扣—整烫等,以高档织锦缎和丝绸为面料,纯手工裁剪缝制出旗袍、长衫马褂、男女中式套装等系列产品。
现振兴祥为国内外各界知名人士、海外华侨华裔、台湾同胞设计制作各种场合的中式服装,体现了国内外华人对中国服饰文化的认同。2008年完成了北京奥运会颁奖礼服“青花瓷”和“粉色”两个系列的制作,充分展示了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的神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