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烧制技艺
技艺渊源
洛阳是唐代陶瓷文化中心之一,诞生了著名的唐三彩。随着唐三彩的消亡,洛阳在中国陶瓷文化和历史中的地位日渐衰落。新世纪以来,洛阳民间艺人创造的仿古唐三彩、现代洛阳三彩、洛阳牡丹瓷三项烧制技艺愈发成熟,洛阳悠久的陶瓷文化再放光彩。
唐三彩陶釉艺术诞生于公元618年的唐朝,最初因以黄、绿、白三色组成使用而得名,又因其珍品大量出土于唐东都——洛阳,故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它以历史悠久、技术精湛、造型优美、形象逼真、色彩绚丽、古朴典雅而闻名中外,是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和室内陈设艺术品,为洛阳传统的出口工艺品,深得中外各界人士的喜爱,被誉为“东方艺海明珠”。产品远销国内三十个省、市、自治区和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部分产品作为国礼,已赠送给三十多个国家的元首。
唐三彩生产,工厂坚持产品质量第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严把质量关,坚持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技术相结合,仿古造型相结合。
三彩壁画是八十年代发展的新产品。也称唐三彩第二代产品。这是在继承和发扬唐三彩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用陶板经过立线、施釉、烧制等工序而成的平面造型艺术品,它形式新颖、题材广泛、色彩富丽,是室内高雅的装饰艺术品,深受各界人士欢迎。浮缕雕花瓶将唐三彩的传统工艺与壁画的立线工艺相结合,为唐三彩的第三代产品,花瓶高贵典雅,是居家插花、装饰的理想艺术品。
唐三彩虽是多种色彩融汇于器物表面,但是以黄、绿、白三种颜色最为常见,因而得名。唐三彩,在唐代是一种冥器。所谓冥器,也就是专门为殉葬而制作的器物。因此,这种精美的陶器千年来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1957年,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的巩义市发现了烧造唐三彩的窑址。这才真正揭开了唐三彩神秘的面纱。本片主要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了唐三彩的烧制技艺。希望通过收看本片能使观众朋友们对唐三彩有一定的了解。
历史发展
中国唐三彩的产生于发展。很多人误认为唐三彩与定窑白瓷、龙泉哥窑青瓷等都属于瓷器的一种,其实唐三彩一种低温釉陶器,与大部分陶器不同的是唐三彩在陶器表面上釉。本文对于中国唐三彩的产生与发展进行简短介绍。
唐三彩是唐代生产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唐三彩的工艺特色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唐三彩制作工艺复杂,以经过精细加工的高岭土作为坯体,用含铜、铁、钴、锰、金等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剂。先将素坯入窑焙烧,陶坯烧成后,再上釉彩,再次入窑烧至800℃左右而成。由于铅釉的流动性强,在烧制的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对中国陶瓷行业的影响
唐三彩不仅贵在釉色浓艳瑰丽,而且骆驼、马和人物等的造型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气息,当时的国际场上,唐三彩就已负有盛名,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1928年,陇海铁路修筑到洛阳邙山时,出土了大量唐三彩,古董商们将其运至北京,受到了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视和古玩商竞相收藏。之后,洛阳地区不断有唐三彩出土,数量之多、质量之美,令人惊叹。
唐三彩的发展情况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已有百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唐三彩工艺技术逐步完善,烧制水平不断提高,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国际市场上,唐三彩已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品,曾在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旅游产品,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唐三彩大马、骆驼等曾作为国礼,赠送给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
烧制技艺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时期彩色釉陶艺术品的总称,因其釉色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故后人称之为唐三彩。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明珠,唐三彩烧制技艺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此次受邀参展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系统展示了唐三彩的发展历程、工艺流程和特点,精湛技艺和精美的展品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欣赏。
唐三彩的作法是将做好的坯体,装在窑内烧至1100度左右,取出施彩,然后再放进烧窑内烧至900度左右即可。唐三彩釉质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铝。呈色剂是各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
唐三彩采用二次烧成法。首先使用白色粘土作胎,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经过冷却,再于胎上绘以各种釉料入窑进行釉烧。唐三彩是一种低温(850℃-950℃)釉陶器,用含有铜(釉为绿色)、铁(赭黄色)、锰(紫色)、钴(蓝色)、锑(浅黄)等作釉料着色剂,并加入铅、铝作助熔剂。其釉色互相渗化,加上年代久远,部分颜色发生变化并产生新色,具有较高的装饰艺术水平。但由于实用性较差,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即明器和俑。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现代“洛阳唐三彩”瓷土特点如下:(1) 吸水性强,器物黏接牢固,不裂口;(2) 不粘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3) 经火烧,器物强度加大,比一般陶质结实;(4) 器物烧后胎质变白,挂釉后釉色鲜艳。
制作方法
“传统工艺唐三彩制作工序有十几道,大约需要1个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介绍说,制作工艺主要分为雕塑、制模、成型、素烧、施釉、釉烧、成品等几个部分。2013年,高水旺凭借其唐三彩作品《古道的守望者》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唐三彩要经过2次烧制,首次烧制出来为白胎,工作人员用各种红红粉粉的釉料涂满白胎,放进850℃~950℃的窑中再烧,利用氧化作用,黄、绿、蓝、白等各种色彩都出来了,釉料经过高温自然流下,各种色彩相互交融,可谓流光溢彩。
技艺传承
在多年摸索研制唐三彩的过程中,我总是想着老百姓喜欢啥咱就做啥,真正务实地传承唐三彩技艺,不搞那些奇怪低俗的玩意儿。
时隔70多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更使我感到振奋。他再一次向我们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文艺创作的正确导向,即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实实在在地研制唐三彩,使这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有序地传承下去。
我从1980年开始研究制作唐三彩,至今已有30多年。我在摸索研制唐三彩的过程中,深深感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唐三彩所体现的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使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引以为豪。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下去,并使之发扬光大。
我公司先后在杭州、广州、深圳、昆明4个地区建立了洛阳唐三彩分部,集中展示洛阳唐三彩的华美和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我们计划在全国范围成立20家分部,力争3年内成立100家洛阳唐三彩分部,覆盖全国,真正实现洛阳唐三彩的“根在洛阳,遍地花开”。